----写在马培童焦墨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开幕之时
张文一
在这美丽的仲夏时节和大家相聚京华,参加马培童先生焦墨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听了王仲先生、陈传席教授、南海岩老师、姜耀南院长、陶古老师几位专家教授的发言,收获良多!
首先要感谢主办方提供了这样一个欣赏、学习、研究、探讨焦墨艺术的机会,其次对马培童先生焦墨艺术展的开幕和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以及在焦墨艺术上取得的骄人成果表示祝贺!
马培童先生出生在“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江苏徐州沛县。徐州素有“彭祖故国、高祖故乡、项羽故都”的美誉,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徐州,文化吐纳东西,地理融汇南北,在多元开放、兼收并蓄中熔铸了博大深厚的人文气象。2000多年前马先生的同乡高祖刘邦率领丰沛子弟揭竿而起,反抗暴秦,楚汉相争,建立大汉王朝,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特定称谓的“汉人、汉字、汉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言犹在耳,生于沛县,长于沛县的马培童先生深受泱泱汉风的浸润,在研究探索中国画创作的道路上被打上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他的焦墨艺术作品,给人强烈的印象就是:纸存金石气,墨传秦汉风。
纸存金石气。焦墨画作为中国画创作最古老的一种绘画方式流传至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从远古彩陶绘画到汉代石刻画像,从隋唐壁画到宋元山水,焦墨画的不断发展创新使焦墨技法成为国画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焦墨技法的使用让传统国画在画面虚实、浓淡、干湿、层次上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也是画家笔法精纯极致的表达。马培童先生从被誉为“江苏文化三宝”之一的徐州汉画像石上获得启发,借鉴汉代工匠铁笔绣像,展示大汉雄风的创作方法,独创极具特色的“彭城刻石皴”,以笔作刀,在宣纸上创作出彭城新汉画系列焦墨艺术作品,如展出的《出彩千秋》《长乐未央》《继往开来》《观今鉴古》等等,这是焦墨画艺术发展的新探索,从作品问世以来得到专家学者和书画收藏家的肯定和追捧看,这不仅是马培童先生个人创作风格的新成果,而且是焦墨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里程碑,可喜可贺,期待着马培童先生把“彭城刻石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墨传秦汉风。从马培童先生早些年的焦墨山水画到他的《吴哥窟》系列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艺术上跨越式发展的观感,也是画家艺术上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秦兵马俑》系列到《汉画像石》系列,我们高兴地看到画家在题材的选择、笔墨的运用、画面的处理、意境的开拓上更加成熟、更加丰富、更加得心应手,尤其画面上融合了甲骨文字、象形文字、古岩画、汉画像石刻等文化元素符号,使每一幅作品的点、线、面更趋合理,加上妙相庄严的佛像构图,将主观意象融于自然,体现了画家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达到了他多年来追求的尚古朴、求天趣、富意蕴、重装饰、形式美的艺术目标,为中国焦墨画的研究探索,创新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历史文化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脉和灵魂。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不仅曾经走出了刘邦、刘裕等多位开国皇帝,而且还涌现了人文始祖彭祖、道教始祖张道陵、书法大家张伯英、山水画一代宗师李可染、音乐名家马可等文化巨匠,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培童先生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继续发扬他艰苦卓绝的艺术探索精神,从中国画的辉煌历史中获得启迪智慧,从文脉的传承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焦墨画艺术的振兴与发 展使命,为时代、为人民、为历史创作出更加精彩的焦墨艺术作品,让焦墨艺术在未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2022-7-23 于北京